“数学”学科简介
历史沿革: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数学学科办学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1956年并校时成立的数理力学系应用数学专业,曾于1962年、1973年、1977年招收三届本科数学师资班。学科于1998年9月招收第一届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生,2004年招收第一届“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生,2020年招收第一届“数据科学及大数据技术专业”本科生。2020年应用数学专业被评为陕西省一流专业。2000年获批“应用数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2年8月招收第一届研究生;2003年获批“计算数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2年8月招生;2011年3月获批数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发展现状 学科下辖“数学与交叉科学研究所”、“数学建模实验室”、“应用与计算数学实验室”,现有专职教师63人,其中高级职称37人,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师18人,拥有国家级一流课程教学团队1个,省级一流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以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等省级教学团队4个,20余人获省级以上教学竞赛奖励,多人获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优秀教练”、“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国家级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近年来,学科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获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专项和西安市青年托举人才项目等4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200余篇),获评陕西省科技进步奖3项,陕西省教育厅科技奖3项,陕西省青年优秀论文奖4项。
学科依托学校办学特色,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优势,成立了代数密码与信息安全、偏微分方程理论与数值计算、概率统计与机器学习、组合优化与决策控制4个研究团队。现有研究生导师23名,每年招收研究生40余名,涵盖半群代数理论、微分方程数值计算、概率统计与数据处理、组合优化与决策控制等9个研究方向。
主要成果:学科近年来在《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Designs, Codes, and Cryptography》《Computers and Mathematics with Applications》等发表多篇科研成果并出版了《广义正则半群》、《向量值小波理论》、《非标准分析理论及其应用》、《网络抗毁性》等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此外,基于人才培养需要,出版了《数理统计》、《优化与决策》、《应用泛函分析基础》、《工科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等具我校办学特色的多部研究生和本科生教材。
课程教学:数学学科面向研究生开设数理统计、优化与决策、数理方程、应用泛函分析、计算方法、专业外语、代数学、拓扑学等学位课;开设模糊数学、矩阵论、小波分析基础、复分析、计量经济学、金融工程、数据处理与可视化、算子代数基础、离散数学、随机过程、灰色系统、半群引论、金融数学、框架理论、图论、智能计算、博弈论、算子理论、统计学习理论等专业课。
社会服务:近年来,学科以数学理论应用与其他学科积极展开交叉创新,针对力学、材料、环境等方向的工程问题,展开爆轰压力下多相合金塑性流动数理模型、模块化无人机模块划分方法、共形/共结构式毁伤单元毁伤评估分析建模等科学问题的理论研究,解决了国家173项目中的重要问题,获得了一系列理论成果。同时针对工程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积极与中国中铁一局等大型国企开展合作,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科研成果转化的新路径。
“力学”学科简介
历史沿革:力学学科办学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1956年并校之初的数理力学系。1958-1960年间招收三届“应用力学”专业本科生,1977年招收一届力学师资班。1981年工程力学获准全国首批二级硕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开始招生第一届“工程力学”专业本科生。2005年,获批固体力学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批力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2004年在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现代结构理论”二级博士学位点(2021年更名为“工程结构力学”)。2022年工程力学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2023年入选陕西省力学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使本学科形成了较完备的力学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和能力。
发展现状:学科下辖“力学实验教学中心”“应用技术开发研究所”,现有专职教师39人,其中高级职称29人。获批省级力学教学示范中心、“建筑材料力学”西安市重点实验室各1个,省工科基础力学教学团队等省级教学、科研团队6个。荣获省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等省级以上教学竞赛奖励10余人,多人获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优秀教练”、“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国家级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近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奖励10余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80余项,获批陕西省杰出青年基金1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荣获陕西省特支计划青年杰出人才、陕西省科技新星、陕西省优博论文获、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优博论文、中国科协、陕西省青年托举人才、校雁塔优秀学者等多项荣誉。
力学学科立足西北、面向全国,紧密结合我校土木、建筑等优势学科,围绕土木、建筑、地下空间开发等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关键力学问题开展科学研究。早在我校办学之初,陈叔陶、钟朋、梅占馨、黄义等老一辈力学工作者便投身到本学科的建设中,为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历经60多年的建设,本学科依托学校办学特色,形成了以南非科学院院士、中国力学学会特邀理事、教育部力学教指委委员为带头人的学科梯队,在固体力学、工程力学、动力学与控制三个学科方向的研究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现有研究生导师29名,每年招收研究生30余名,涵盖岩石力学、工程结构力学、固废循环利用、古遗址加固与保护、计算固体力学、新材料与新结构、微纳米与多尺度力学等7各研究方向。
主要成果:近年来力学学科先后出版教材9部,其中省级优秀教材2部;发表出版专著10余部。
社会服务:聚焦国家和“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防灾减灾和古建筑修复保护等国家需求,开展了高地应力下隧道围岩变形演化和失效理论研究,研发了隧道围岩变形主动控制技术,为川藏铁路、青藏铁路、中哈公路等工程中的20余座隧道建设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开展了力-热-电-磁多场耦合作用下混凝土断裂损伤机理研究,研发了微波法混凝土循环利用技术,产生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开展了温度和酸碱腐蚀环境下混凝土性能劣化机理研究,指导了冶金、化工等领域工业建筑的耐久性评定和维修加固;开展了风沙、冻融等多因素耦合作用下古建筑材料-结构力学性能的劣化机理研究,研发了古建筑安全评价与修复加固技术,在新疆高昌故城、台藏塔、宁夏五虎墩长城等数十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推广应用,主持的缅甸他冰瑜寺古塔修复保护工作,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缅甸政府的高度赞誉。
“物理学”学科简介
历史沿革: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办学之初,老一辈物理学工作者便投身到物理学科的建设中,为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56年成立大学物理与物理实验教研室,1977年开办物理学本科专业,2002年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招生,2009年应用物理学专业招生,2021年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招生。
2006年获批“光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9月招收第一届研究生;2011年获准“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授权点。经过60多年的积淀与发展,物理学科形成了集研究生和本科生培养、科学研究及教学于一体的理工兼备、较为系统、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成为陕西省综合类院校物理学科重要的科研及人才培养基地。
发展现状:物理学科下辖应用物理研究所、光电子技术实验室、光电材料实验室,现有在职教师25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高级职称20人,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师5人,多位教师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西北地区工作委员会委员,拥有省级课程教学团队及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多人获得“校级教学名师”、“校级青年教师标兵”、“研究生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近年来,物理学科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省部及厅局级科研项目30项,发表SCI、EI等高水平科研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近20项,获得陕西省科技新星、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等多项成果荣誉。
经过多年的发展,物理学科构建了激光技术及应用、荧光材料调控及应用、材料计算与理论模拟、原子分子体系设计与物性研究等4个特色研究方向并组建了研究团队,形成了“物理基础理论扎实,理论创新与关键技术牢实,工程实践能力坚实”的学科特色。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18人,每年招收研究生20余名,涵盖凝聚态理论及应用、光电信息理论与技术、纳米材料技术及应用等7个研究方向。
主要成果:近年来,物理学科在物理学报、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Applied Surface Science等学科重要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计算物理》等多部研究生和本科生教材。
社会服务:物理学科在纳米材料领域的研究成果为解决新型清洁能源领域在实用化、商业化方面的壁垒问题提供了核心技术,光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在激光医疗、激光加工、国防工业、激光武器和战术装备、生物医学、光学参量振荡等领域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物理实验中心为多所重点中学参加国家中学生物理竞赛提供实验平台和条件,成功举办了省物理学术年会和两届中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受到政府和社会高度认可。物理学科结合区域特色,与多所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合作,为教师和研究生提供学术交流、联合培养机会。拓宽学术视野,提升科研能力,推进高水平科研支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