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
制度文件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生培养 >> 制度文件
化学工程与技术2017级研究生学授位标准及培养方案
2018-05-11  点击:[]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学科代码:0817

第一部分 学科概况和发展趋势

应用化学硕士学位点2001年获批,2002年招生;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批;2012年在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学位点下与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共建环境化学二级学科工学博士学位点。本学科与我校冶金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等深厚合作,交叉发展,突出化学、化工特点,在煤清洁转化与增值利用技术、化工冶金新技术及应用、新型功能材料的开发与制备、光电催化、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逐步形成了以理论研究为基础、以工科应用为背景,通过理工渗透促进学科发展的特色。本学科建设瞄准国际学术前沿,与校外西安瑞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有很好合作关系,有企业的兼职硕导。

第二部分 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一、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知识及结构

本学科硕士生须掌握坚实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研究方法、现代实验技能和计算机技术,熟悉学科方向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备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学科综合知识,能运用外语进行文献阅读,跟踪学科领域前沿最新知识,为学位论文的创造性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学科研究生需掌握的课程体系分为学位课和选修课。其中学位课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学科专业课,而选修课主要由各个研究方向的专业课组成。

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综合英语、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等;学科基础课主要包括现代仪器分析技术进展、催化原理、功能材料化学、配位化学、化工热力学()、化工传递过程基础、化学研究方法、专业外语;学科专业课主要包括无机合成化学、高等有机化学、绿色化学与工艺、化工过程资源再利用技术、化工新型分离技术、洁净煤生产新技术等;选修课主要包括化工过程优化、粉体材料与纳米技术、生物分离工程、现代分离化学、高等无机合成、有机合成化学、材料显微结构分析方法等。

二、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素质

1.学术素养

掌握坚实的化学化工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现代实验技能和计算机技术,熟悉学科方向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备科学研究的能力.较熟练的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能胜任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工业生产部门的教学科研或生产与管理工作。

2.学术道德

本学科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化学工程与技术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本学科硕士生应具备正直诚信、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研究的优良品德,在进行科学研究和参与学术活动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充分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和知识产权,求真务实,诚实守信,严谨治学,洁身自律,正确对待学术名利,杜绝沽名钓誉、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投机取巧等不正之风,拒绝不当得利,自觉抵制和坚决杜绝任何学术不端行为。

三、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通过各种学习方式获取知识是硕士生必须具备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包括检索、阅读、分析、理解各种专著、论文、资料、专利及网络资源等。硕士生必须熟悉化学工程与技术领域中相关的文献资料,掌握其主要进展并进行综合分析,能够判断哪些问题已有研究,采用了什么方法,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有什么争论,从而指导学习和论文工作,获得研究工作所需的背景知识。学会利用一切可获得的信息资源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

2.科学研究能力

硕士生必须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从研究与开发实践中发现问题,从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开展合适的可重复实验,并设计恰当的对照实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解决本领域的学术研究与技术开发中的实际问题。

3.实践能力

通过培养和锻炼,具备学术研究或技术开发能力,掌握相关实验技能、研究方法,能够使用相关仪器设备进行科学研究与工程开发,在实践中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增强动手能力。

4.学术交流能力

硕士生应具备良好的学术表达和交流能力。应具备进行口头的、书面的和演示性交流技能。在项目可行性报告、科技论文撰写以及学术交流中能进行条理清楚、内容规范的报告和写作。能对自己的研究计划、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进行科学陈述和答辩,对他人工作进行正确的评价和借鉴;具有专利申请、科研项目申请的能力。

5.其他能力

除上述四个方面外,硕士生还应当具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善于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化学、化工学相关的实际问题和技术需求并熟悉相关行业规范。

四、学位论文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是硕士生培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硕士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

1.选题要求

论文选题方向明确,能接触学科前沿,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2.规范性要求

学位论文应调理清楚,用词准确,表达规范,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封面、独立完成与诚信申明、中英文摘要与关键词、论文目录、正文(课题的意义、目标、内容、技术路线与创新性;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论文主体部分:研究内容、实验或计算方法、设计方案、分析计算、实验研究结果或计算结果、分析与讨论,结论)、参考文献、致谢等。  

3.学位论文内容的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是一篇较为系统而完整的学术论文,应在化学工程与技术上做出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能够表明作者掌握了坚实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具备进行化学工程与技术方面的科学研究能力。

(1)论文应包含综述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学科前沿发展动态、与要解决的问题和途径,以及本人做出的贡献。

(2)论文应说明采用的实验方法、实验装置和计算方法,并对整理和处理的数据进行理论讨论。

(3)论文应对所得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看法和建议。

(4)论文应给出所有公式、计算程序说明,列出必要原始数据以及所引用的文献资料。

(5)引用他人研究成果应明确指出,与他人合作部分应说明合作者的具体工作。即使在引用著述是给予注明,也不能过度引用他人文献中的文字比表述和图表。

4.质量要求

学位论文要选题新颖、概念清楚、论据充分;对所选用的研究方法要有科学依据,理论推导正确,计算结果无误,实验数据真实可靠,分析严谨;对结论应做理论上的阐述,引用他人的材料要引证原著。论文应有创新性成果,要求表达简练、通顺,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逻辑性强,图表规范。学位论文应能够体现硕士生坚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优良学风。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具体要求按照学校、学院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部分 编写成员

董社英、周元臻、江元汝、孟晓荣、张  良、杨  琴


化学工程与技术 一级学科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817)

一、培养目标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勇于创新,诚实守信,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环境适应能力,富有合作精神。掌握化学化工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专业知识;掌握其先进的技术方法和现代化技术手段,熟悉该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开拓创新能力;具有在化工、冶金、能源、医药、环保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及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

1.新型功能材料开发与制备

2.环境友好过程控制与资源综合利用

3.电化学理论与技术及腐蚀科学与表面工程

4.催化剂和催化反应过程理论及设计、开发与应用

5.煤清洁转化、增值利用及化工过程优化

6.生物活性物质研究与应用

7.医药中间体合成与应用

8.化工冶金技术与应用

9.纳米材料化学制备理论与技术

10.工业废水处理理论与技术

三、学制及学习年限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为2.5~3年。课程学习应在第1学年内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1年。

四、培养方式

研究生培养采取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课程学习必须在学校进行,学位论文工作原则上在学校进行。硕士研究生的指导上实行导师负责制,提倡成立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

培养过程中,注意培养研究生独立工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研创新能力,鼓励硕士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和从事探索性研究。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1.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选修课程。在读期间至少应修满30或以上学分,包括课程学习和必修环节。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基础、学科基础和学科专业课,学位课不少于16学分。

2.必修环节包括科研训练和创新创业。

科研训练为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并提交总结报告,可得到1学分;达到以下条件之一,可得到创新创业1学分:

(1)进行3个月以上赴国(境)外交流学习或联合培养;

(2)参加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

(3)参加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

(4)参加10次与本学科相关的学术报告,并提交总结报告;

(5)以第一作者或导师第一作者、研究生第二作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录用或发表EI期刊收录及以上论文1篇;

(6)参加国家级学科竞赛获三等奖以上,或参加省级学科竞赛获二等奖以上。

3.补修课程是指跨专业考生或未通过评估院校考生攻读本学科硕士学位需要补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不计学分。

4.研究生在入学1周内,在导师或导师组的指导下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制定出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并提交学科审查。经院(系)主管领导批准后,报研究生院备案。

5.具体课程设置详见附表。

六、发表学术论文要求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具体要求按照学校、学院的相关规定执行。

七、学位论文

1.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资料、调查研究等途径,在第2学期末至第3学期初提出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和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并经系3~5位专家讨论审核确定后,经过开题答辩,按计划开展学位论文工作。论文题目应对国民经济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或学术上有一定的意义。

2.硕士学位论文的中期检查一般应在入学第4学期结束前完成。中期检查的主要内容为:论文工作是否按开题报告预定的内容及进度进行;已完成的研究内容及结果;目前存在的或预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论文按时完成的可能性。

3.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能够表明作者掌握了坚实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具备进行化学工程与技术方面的科学研究能力。学位论文要求概念清楚、立论正确、分析严谨、计算精确、数据可靠、行文通顺、图表清晰、层次分明、格式规范,能体现硕士研究生坚实的化学化工理论基础、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优良的学风。

4.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要求应符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位论文撰写标准》。

5.硕士学位论文在正式答辩前要先通过学科统一组织的预答辩环节,满足预答辩要求且论文评阅合格的才能进入正式答辩环节。

6.硕士学位论文实行集中答辩制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规定执行。

八、参与人员

董社英、周元臻、江元汝、孟晓荣、谢会东、张  良、杨  琴


附表: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

学期

备注

公共

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

36

1

必选

综合英语

2

40

1

必选

英语学术论文写作

1

36

2

必选

学科

基础

化学研究方法

2

32

1

专业外语

2

32

2

现代仪器分析技术进展(含实验)

2

32

1

结构化学

2

32

1

波谱学

2

32

1

功能材料化学

2

32

2

表面与胶体化学

2

32

1

配位化学

2

32

1

化学反应工程()

2

32

2

化工热力学()

2

32

1

化工传递过程基础

2

32

1

试验设计及数据处理

2

32

2

学科

专业

高分子材料

2

32

1

无机合成化学

2

32

1

催化原理

2

32

1

催化材料与工业催化剂设计

2

32

1

化工新型分离技术

2

32

2

电化学理论与测试技术

2

32

2

现代分析测试方法

2

32

1

化工过程资源再利用技术

2

32

1

界面化学

2

32

1

洁净煤生产新技术

2

32

2

公共

选修

自然辩证法概论

1

18

1

必选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

18

1

国际会议交流

1

30

2

第二外国语(日、俄、德、法)

2

40

2

数理统计

3

48

1

优化与决策基础

2

32

1

数理方程

3

48

1

学科

选修

应用电化学

2

32

1

现代分离化学

2

32

2

湿法冶金

2

32

2

绿色化学与工艺

2

32

1

高等无机化学

2

32

1

化学计量学

2

32

1

化工技术经济

2

32

2

高等有机化学

2

32

2

有机合成化学

2

32

2

材料显微结构分析方法

2

32

2

稀土元素化学

2

32

2

生物分离工程

2

32

2

环境生物化学

2

32

1

化工过程优化

2

32

2

化工前沿讲座

2

32

2

结晶化学

2

32

1

电化学工程技术

2

32

1

粉体材料与纳米技术

2

32

2

现代腐蚀理论与防护技术

2

32

2

化工新材料制备理论与工艺

2

32

2

传感器及其应用

2

32

1

必修环节

科研训练学分

1

/

/

创新创业学分

1

/

/

补修课

生物化学

物理化学

有机化学

无机化学

上一条:化学工程2017级研究生学授位标准及培养方案
下一条:力学2017级研究生学授位标准及培养方案

关闭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 Reserved  |  版权所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理学院 

地址:西安市碑林区雁塔路中段13号   |  联系邮箱:lxy@xauat.edu.cn     联系电话/传真:029-82202739邮编:71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