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力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学科代码:0801)
第一部分 学科概况和发展趋势
力学是关于力、运动及其关系的科学。它研究介质运动、变形、流动的宏观、细观乃至微观行为,揭示力学过程与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过程的相互作用规律,其主要特点为:(1)力学是一门既经典又现代的基础学科,它以机理性、定量化地认识自然、生命与工程中的规律为目标,并成为自然科学领域内精密科学的典范;(2)力学是工程科学的先导和基础,为开辟新的工程领域提供概念和理论,为工程设计提供有效的方法,是科学技术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3)力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具有极强的普适性,被诸多学科采用,力学与这些学科交叉融合,开拓出一系列新的学科增长点。
20世纪以来,力学学科在一般力学和力学基础、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的主体架构上,又与生物、环境、化学、物理等其他领域交叉结合形成了生物力学、物理力学、环境力学等分支。
我校力学学科办学历史悠久,早在我校办学之初,陈叔陶、钟朋、梅占馨等老一辈力学工作者便投身到该学科的建设中,为本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1年,工程力学学科获准全国首批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2004年,依托我校学科优势,在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与土木学院共同自主设置现代结构理论二级学科博士点;2005年,取得固体力学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批力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使本学科形成和具备了较完备的力学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和能力。
我校力学学科的发展趋势为:开展与土木工程或机械工程或材料工程等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力学与工程技术结合等,在板壳理论、结构与地基相互作用、古建筑结构加固与保护、新型建筑结构体系、再生混凝土应用、疲劳损伤与断裂、微纳米与多尺度力学等研究领域进行高性能的计算和先进的实验技术研究。
第二部分 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一、获力学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知识及结构
基础理论方面,力学学科硕士生应具有较强的数学、力学基础;专业知识方面,应在力学的理论、实验、计算三方面都有所掌握且至少精通其中之一;能熟练使用计算机,且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
二、获力学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素质
1.学术素养
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掌握力学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具有在力学及土木工程或机械工程或材料工程等相关工程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掌握一门外语。了解本学科相关的知识产权、研究伦理等方面的知识。
2.学术道德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品行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遵守学术规范,不得有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造假、一稿多投、不正确引用等学术不端行为。
三、获力学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应具有通过专业课程学习获取力学学科及土木工程或机械工程或材料工程等相关学科中研究所需的知识和研究方法的能力,具有通过学术交流、实践活动、文献调研等方式了解力学学科及相关学科发展方向和科学研究前沿的能力;
2.科学研究能力
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的能力,能够独立或与他人合作提出并解决土木工程或机械工程或材料工程中的力学问题;具有建模、分析、计算或者实验的能力;具有评价和利用已有研究成果的能力。
3.实践能力
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合作精神,在实践过程中要尽可能以实际工程尤其是重大工程为背景,提炼科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知识找到解决的方法与途径。
4.学术交流能力
具备良好的学术表达和学术交流的能力,善于通过文章、报告等形式表达研究思路、展示研究成果;能准确地使用专业学术语言与国内外同行开展交流,获取新的研究问题、研究思路,掌握学术前沿动态并获得学术支持与帮助。
5.其他能力
具有一定的组织、沟通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四、学位论文要求
1.选题要求
论文选题方向明确,能接触学科前沿,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2.规范性要求
力学学科硕士学位论文形式应以研究论文为主,一般包括:封面、原创性声明、论文摘要与关键词、论文目录、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等。具体要求如下:
(1)论文题目:应当简明扼要地概括和反映出论文的核心内容。
(2)原创性声明:应声明论文是作者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3)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论文摘要重点概述论文研究的目的、方法、内容、成果和结论,语言力求精炼、准确,要突出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内容一致,符合英语行文规范。关键词要精练,个数在3-5个。
(4)前言或绪论:应对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研究现状和工作内容作简要的说明,要求言简意赅。
(5)正文部分:是学位论文的主体和核心部分,是对一个理论或应用问题的完整的详细描述、逻辑论证、数值模拟等。
(6)参考文献:是作者撰写论文或论著而引用的有关期刊论文和图书资料等。凡有引用他人成果之处,均应标明该成果出处的论文、著作等,并按作者姓名顺序或文中应用顺序列于文末。
(7)硕士学位论文中涉及自编计算程序的,需规范整理与说明,不涉及保密的详细编程流程图或自编程序核心部分应以附录形式出现。
(8)专业术语规范,引文注释合理。
3.质量要求
学位论文应表明,作者在力学学科领域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所研究的领域并对其学术前沿的研究动态较为了解,对所从事的研究课题能提出科学问题,实验设计合理,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先进,研究结果有独立见解和学术价值。学位论文应结构紧凑、逻辑严谨、文字流畅、图表规范、数据翔实、结果可信。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具体要求按照学校、学院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部分 编写成员
刘俊卿、赵 冬、刘 韡、王春玲、何芳社、华 军、毛筱霏
力学 一级学科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801)
一、培养目标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勇于创新,具有良好的品德和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具有坚实的数学和力学基础理论知识、计算分析和试验研究能力,深入了解力学学科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向,了解力学与土木工程、机械工程、材料工程等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能够研究和解决与力学学科相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具有较强工程软件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软件研发能力,并具有在力学及土木工程、机械工程、材料工程等相关工程领域中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及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
1.计算固体力学
2.板壳理论
3.损伤及断裂力学
4.建筑结构分析
5.古建筑结构加固与保护
6.土与结构的相互作用
7.复合材料与结构力学
8.微纳米与多尺度力学
三、学制及学习年限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为2.5~3年。课程学习应在第1学年内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1年。
四、培养方式
研究生培养采取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课程学习必须在学校进行,学位论文工作原则上在学校进行。硕士研究生的指导实行导师负责制,提倡成立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
培养过程中,注意培养研究生独立工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研创新能力,鼓励硕士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和从事探索性研究。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1.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硕士研究生至少要修满30学分(不含体育类选修课),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16学分,科研训练1学分,创新创业1学分。
2.科研训练学分和创新创业学分应满足以下要求。
科研训练要求:
鼓励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尽早进入科学研究,参与研究课题,包括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计算等工作,并提交总结报告,由导师给出成绩,经学科审核后获得科研训练1学分。
创新创业要求(达到以下条件之一可获得1学分):
(1)进行3个月以上赴国(境)外交流学习或联合培养;
(2)参加本学科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
(3)参加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并获奖;
(4)参加10次与本学科相关的学术报告,并提交总结报告;
(5)以第一作者或导师第一作者、研究生第二作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录用或发表EI期刊收录及以上论文1篇;
(6)参加国家级学科竞赛获三等奖以上,或参加省部级学科竞赛获二等奖以上。
3.对被录取的跨学科(指跨一级学科)研究生或同等学历研究生,应补修本学科本科阶段主干课程1-2门。补修课程要求合格但不计学分。
4.研究生在入学一周内,在导师或导师组的指导下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制定出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并提交学科审查。经院(系)主管领导批准后,报研究生院备案。
5.具体课程设置详见附表。
六、发表学术论文要求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具体要求按照学校、学院的相关规定执行。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学位论文工作应遵守以下要求:
1.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在第3学期结束前完成。论文选题应聘请3~5名本学科的高级职称专家举行专门的报告会,通过者填写《研究生论文选题报告》一份。
2.硕士学位论文的中期检查一般应在入学第4学期结束前完成。中期检查的主要内容为:论文工作是否按开题报告预定的内容及进度进行;已完成的研究内容及结果;目前存在的或预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论文按时完成的可能性。
3.学位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用于论文工作的实际工作时间不少于1学年。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应在学术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具有实用价值。研究工作应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且具有创新点或有新的见解。
4.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要求应符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位论文撰写标准》。
5.硕士学位论文在正式答辩前要先通过学科统一组织的预答辩环节,满足预答辩要求且论文评阅合格的才能进入正式答辩环节。
6.硕士学位论文实行集中答辩制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规定执行。
八、参与人员
刘 韡、赵 冬、刘俊卿、华 军、张为民、毛筱霏
附表:力学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开课 学期 |
备注 |
学 位 课 |
公共 基础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2 |
36 |
1 |
必选 |
综合英语 |
2 |
40 |
1 |
必选 |
英语学术论文写作 |
1 |
36 |
2 |
必选 |
学科 基础 |
数理统计 |
3 |
48 |
1 |
根据研究方向选修 |
数理方程 |
3 |
48 |
1 |
计算方法 |
3 |
48 |
2 |
塑性力学 |
2 |
32 |
1 |
弹性力学 |
2 |
32 |
1 |
高等弹性力学 |
2 |
32 |
1 |
专业外语 |
2 |
32 |
2 |
必选 |
学科 专业 |
薄板理论 |
2 |
32 |
2 |
根据研究方向选修 |
结构动力学 |
2 |
32 |
2 |
复合材料力学 |
2 |
32 |
1 |
振动理论 |
2 |
32 |
1 |
高等断裂力学 |
2 |
32 |
1 |
有限元基本理论 |
2 |
32 |
1 |
非线性有限元 |
2 |
32 |
1 |
损伤力学 |
2 |
32 |
1 |
分子动力学 |
2 |
32 |
2 |
选 修 课 |
公共 选修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 |
18 |
1 |
必选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1 |
18 |
1 |
|
国际会议交流 |
1 |
30 |
2 |
|
第二外国语(日、俄、德、法) |
2 |
40 |
1 |
|
随机过程 |
2 |
32 |
2 |
|
优化与决策基础 |
2 |
32 |
1 |
|
张量分析 |
2 |
32 |
1 |
|
学科 选修 |
Ansys及其应用 |
2 |
32 |
2 |
|
连续介质力学基础 |
2 |
32 |
2 |
|
非线性振动 |
2 |
32 |
1 |
|
薄壳理论 |
2 |
32 |
2 |
|
细观力学 |
2 |
32 |
2 |
|
计算固体力学 |
2 |
32 |
2 |
|
岩土损伤理论 |
2 |
32 |
2 |
|
现代计算力学 |
2 |
32 |
2 |
|
纳米力学基础 |
2 |
32 |
1 |
|
各向异性材料力学 |
2 |
32 |
2 |
|
偏微分方程数值解法 |
2 |
32 |
2 |
|
高等工程结构抗震 |
2 |
32 |
2 |
|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计算理论 |
1.5 |
24 |
2 |
|
高等混凝土结构 |
2 |
32 |
2 |
|
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 |
2 |
32 |
1 |
|
工程结构可靠性 |
2 |
32 |
2 |
|
工程结构耐久性 |
2 |
32 |
2 |
|
高等土力学 |
2 |
32 |
1 |
|
岩石力学与隧道结构 |
2 |
32 |
1 |
|
岩土工程数值分析 |
2 |
32 |
1 |
|
路基路面力学 |
2 |
32 |
2 |
|
高等钢结构 |
2 |
32 |
2 |
|
桥梁结构理论 |
2 |
32 |
2 |
|
结构(拟)动力试验 |
1 |
16 |
2 |
|
薄壁构件计算 |
1.5 |
24 |
1 |
|
工程结构减震隔震 |
2 |
32 |
2 |
|
工程结构抗风及控制 |
1.5 |
24 |
2 |
|
混凝土结构非线性分析 |
2 |
32 |
2 |
|
钢结构稳定 |
2 |
32 |
1 |
|
空间大跨结构 |
2 |
32 |
1 |
|
必修环节 |
科研训练学分 |
1 |
/ |
/ |
|
创新创业学分 |
1 |
/ |
/ |
|
补修课 |
材料力学 |
|
|
|
|
结构力学 |
|
|
|
|